张益诚: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就当是一场梦 醒来还是会感动 张益诚: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张益诚: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2024-07-16 05: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初见张益诚,他身着纯白毛衣,脚踩一双沾满各色颜料的布鞋,微微颔首,似乎是一个不爱言语的人,这与他几乎要爆出画框边界的作品风格形成强烈反差。相处之后,发现他爱表达,他的情绪与释放,全部表达于画面之中,层层叠叠,各种媒介得心应手,以自我独特的视觉经验为尺,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家园。

  不同于接受严格学院派训练的艺术家,张益诚的视觉启蒙,可以追溯到他的家乡云南。在高饱和色彩构建的绮梦之境中,热带植物在疯狂成长,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艺术家对于太阳、树木、湖泊等自然景观的吸收与提纯,天然的自然环境为他打开了色彩的维度。

  张益诚 《连梦泽·川(⻜琼)》 25×25cm 布面油画 2020

  张益诚 《连梦泽·夕(夕照)》 25×25cm 布⾯油画 2020

  张益诚 

  《连梦泽·虹(垂虹)》 15

  ×25

  cm 布⾯油画

   2020

  “力比多格式塔”是张益诚在国内的首次个展,策展人谢天认为绘画和欲望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的默契,作为人类认知世界本能的欲望,绘画与图像普遍存在于外在的可见者之中,这是一幅形态的“格式塔 (la Gestalt)”,具备可见与不可读性。而“力比多 (Libido)”是驱使行为的某种欲望或动机,是一种来自精神领域的能量。对于艺术家张益诚来说,绘画创作源自一种自由的冒险意识和探索未知边界的冲动欲。

  策展人谢天(左)与艺术家张益诚(右)

  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到纽约艺术学院,张益诚在求学期间积累下了大量对于创作媒介以及图像真迹的视觉经验。在创作之前,艺术家并不会预设任何叙事与主题,而是采用多种混合的技法构造出他的视觉场域,所以从他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无穷的变化,静态的画面好像随时可以流动起来。画面上的风景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艺术家在傍晚或夜间的瞬间情绪构成的一种“伪具象”风景,造梦的人在其中怅然若失,流连忘返。

  力比多格式塔-张益诚个展展览现场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概括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在张益诚的作品中表现为微信的空白头像,它是一个具备普适意义的剪影,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任何人。空白头像贯穿于艺术家“俄狄浦斯”系列的作品之中,俄狄浦斯又称恋母情结,它代表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幻想与愿望。从灼热的火焰,到幽蓝的黑夜,再到艺术家用各种文字、符号以及反复摩擦的笔触录制下的“梦呓”,“俄狄浦斯”系列展现了艺术家基于人这一欲望机器,在被无意识所包围后做出的再现,它是我们当下每个人夜晚睡不着觉,或者做了一场美梦中的一个小妖怪,叫欲望。

  张益诚 《对她的爱是不灭⽕,它熄不灭》 80×100cm 

  布⾯油画 2020

  张益诚 《灯光底抖落了晨曦》 150×200cm 布面油画 2020

  张益诚 《⼀半在⽩天,⼀半在夜晚》 160×90cm 布面丙烯 2022

  如果荣格是正确的,那么张益诚的抽象创作传达出的就是以艺术家自身为媒的集体无意识。在他的作品中你不会看到类似于种族、国家、地域等沉重的话题色彩,或是充满编码解码性质的符号话语,他传达的是基于自身成长的肉身经验而产生的群体感受。所以张益诚的作品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能读懂的,是他作为90年代“游牧”群体中的一员对于社会生活中细微变化的感知与回应。

  张益诚 《游·离 No.13》 120×280cm 布⾯综合材料 2021

  张益诚 《游·离 No.18》 240×180cm 布⾯综合材料 2021

  “会有很多小朋友能够读懂我的作品,并且从中感受到能量,以及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张益诚在采访中讲到。在这看似迷狂的、似儿童绘画般的作品中,我们似乎永远不知道下一幅作品会是怎样的走势,就像作品中的每一个色块,都在以我们无法预想的路径游走。显而易见,张益诚并没有描绘真实的风景,而是邀请所有人进入他创造的奇幻世界——一个安放着他内心欲望、情绪以及对外界变化敏感感知的入口。

  张益诚 《游·离 No.17》 150×150cm 布⾯综合材料 2021

  张益诚 《游·离 No.25》 160×200cm 布⾯综合材料 2023

  力比多格式塔-张益诚个展展览现场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这是你的第一次个展,回望你2020年至今的作品,有什么感受?三年的创作中有哪些心境变化吗?

  张益诚(以下简写为张):2020年因为国内疫情的影响,我把创作主要定性在精神性方面,由于一开始工作室只有50平米,空间太小,所以主要以看书研究为主。

  绘画一开始是以景寓人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小幅风景作品为主,但并不参照任何的实体风景,而是表现为在傍晚或夜间的瞬间情绪。

  2023年的作品更加精炼复杂,尺幅也更大,将形象化的东西全部揉进画面中。但整体画面是提纯的,并且分为了不同系列,这部分作品主要呈现在“游·离”系列中。

  张益诚 《游·离 No.19》 160×120cm 布⾯综合材料 2021

  Hi:为什么以力比多格式塔为展览标题,你是怎样理解力比多的定义的?两个心理学术语可以概括你的创作吗?或者这是你创作的心理学根基吗?

  张:我在做大学毕业设计时做的是场景性装置,是有关梦境的,所以在大四时我就开始涉猎关于弗洛伊德、荣格的心理学内容,后来转向绘画后继续通过画面语言来传达精神性效果。

  谢天(以下简写为谢):本次展览以“力比多格式塔”命名是因为所有的作品都与内在性相关,“力比多”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也可以被理解为“性力”。我们所有的欲望与思想都是通过“力比多”来推动的。

  Hi:包括你之前在国外的读研经历中,由于导师是做超现实这块的,会对你的创作产生一些影响吗?

  张:是的,他们做的是所谓的美版超现实,先进行建模,再将建模转译,生成出具有一定插画风的艺术作品。

  Hi:数字作品《First piece of the puzzle》中用到procreate里现成的笔刷进行创作,并且是区别于其他作品的黑白色,有什么用意吗?和展览中的其他作品的内在关联性是什么?

  张:用procreate进行创作,是因为那段时间在出国,为了保持创作的熟练度所以用这个软件。选择黑白的原因是因为procreate的笔刷丰富程度达到已经达到了我需要的预期,我想让这件数字作品呈现出一种简化提炼的状态,所以只用了黑白。其次这件作品通过对笔触的罗列排放,形成了类似于无意识书写的状态,这也是我从布面绘画延伸到更多创作媒介的第一次尝试。

  张益诚 《First piece of the puzzle》 数字绘画 2020

  Hi:你的作品在媒介语言性很强,运用到了多种媒介技法(如油画、丙烯、流体、油画棒等),你会有相对常用的创作媒介吗?为什么常用这种媒介?

  张:我对所有的媒介都比较熟悉,我在画面中想要达到的是想象力解放,要让观者能够引入进画面中,所以作品的材质也需要达到一种解放的效果,符合条件的都会用在画面中。

  Hi:你希望观者从你的绘画中创作个体的感知,并且“俄狄浦斯”系列希望以一场组织性的幻象来帮助发现被压抑的记忆,你认为你的作品具有艺术疗愈作用吗?你在表达自身的同时也希望观者在你的作品中见自身吗?

  张:对,因为“俄狄浦斯”系列的创作正值疫情时期,比较压抑封锁,所以作品呈现出的更多是一种无处安放的能量与情绪。我希望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生长经历自我感受,从画中看到他们的故事而非我编排的故事。

  在疗愈这方面,我没有刻意去做,但会有很多小朋友能够读的懂我的作品,并且从中感受到能量,以及他们情绪上的变化。无论是艺术疗愈,还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带领人们走出情绪上的问题,都是在我自身情绪表达与化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本身对我而言也是一种解放,在这种自我解放之上,我也希望能够引领更多人走向这个方向。

  Hi:以“俄狄浦斯”作为系列作品的命名还有什么其他的寓意吗?

  张:“俄狄浦斯”首先是一种恋母情节,我想要通过这个名字代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幻想与愿望。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幻象和神秘的东西。

  并且在“俄狄浦斯”系列中是存在一个统一的形象的,这个形象是一个类似于微信空白头像的小人形象,它更像是一个具备普适意义的剪影,它可以生出很多寓意,它既能是自己,也可以是任何人,它代表的是一种状态。

  Hi:《⼀半在⽩天,⼀半在夜晚》在视觉形式上与其他作品相差较大,并且也是一件尺幅很大的作品,想知道整个作品是基于怎样创作想法呢?包括其中的文字与符号是怎么安排的呢?

  张:首先这件作品更像是一种提炼为书写的形式,画面中出现的符号与文字,其实都是我与梦境的连接点,因为是一种梦呓,所以画面中呈现的并不是某一种语言的具体字体,并且在其中夹杂了一些涂抹的痕迹。这其实就是梦境与现实的相连处,它是一种胶着的状态。

  并且作品在形式上类似于古代的印章,有阴刻、阳刻以及正负形的存在,近景是空白微信头像中的小人人形,远景则是人物背后的画面。

  其实在绘画中我不会太在乎画面的排放格式,更多的是看画面是否能够达形成一种场域。

  张益诚 《⼀半在⽩天,⼀半在夜晚》 160×90cm 布面丙烯 2022

  Hi:你目前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张:创作状态主要是看书、绘画与听歌。音乐也是一种具备内在精神性的非实体艺术,是能最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起伏的艺术。我听的歌曲跨度很大,从迷幻电子到二手,再到民谣、古典音乐与乡村,这些在画面中展现为情绪变化起伏的过程。

  我的每一幅作品中间会有一段时间的间隔,作品的产生是基于我在10天中听到的音乐、看到的书、或是基于晚上感受到的状态来进行的综合性创作。

  Hi:你的作品营造的是怎样的空间与情绪?你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张:我在作品中探讨的其实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仅限于画面,而是作品意义的解放,以及想象力和精神性的解放。

  Hi:你认为你目前的作品意义是什么呢?如何实现作品意义的解放?

  张:作品意义总体而言是对于当下环境的回应与印象,以及当下人们无处安放的内心欲望。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观看作品在画面中感受到平衡,引领观众走入我的画面之中。

  再一次的解放可能会释放在空间中,让观众走入三维的世界,甚至是元宇宙之中,但目前受技术所限,也在探索更加成熟的技术中。

  Hi:你如何在繁复的笔触中达到一种平衡?你认为你的作品有秩序吗,作品中的场域性是成立的吗?

  张:我认为这个东西就像琢玉一样,相当于在云南我们拿到了一块原石来解,再进行不断地提纯,整个创作是具有偶然性和机遇性的,画面最后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利用自己已有的视觉经验和读图经验对画面进行掌控。

  Hi:目前市面上侧重于形式的创作有很多,你认为你的作品会迷失在现在的市场中吗?你的独立性和个性在哪里?

  张:我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目前市面上就算是抽象的作品,它也会存在一些人的层面的东西,但这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我是独立于纯表现形式的抽象。

  Hi:比如像瑞秋·琼斯的作品,她虽然也采用了季度个人的抽象手法,但背后会有围绕自己的黑人身份以及家族、地域方面的讨论。这些因素在你的创作中是被淡化的吗?

  张:对,这与我的经历相关,我出生于云南,成长于北京,本科就读于天津,硕士到了纽约后又回国,所以我更贴近一种游牧性质,包括我的创作更多关注到的也是这个群体的事情。基于这样的生长经验,我的创作路径也更加多元。

  Rachel Jones 《lick your teeth, they so clutch》 

  油性粉彩、油画棒、画布 199.5×159cm 2021

  Hi:从国内本科到国外读研,再到毕业后回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里,随着地点、时间、以及周围人物和环境的变化,你的创作理念有什么转变吗?是如何影响并体现在作品上的呢?是否有具体的创作转变的时间节点?

  张:本科前我修的主要是具象绘画,因为当时都要参加艺考,但好在我16岁接触绘画时,并不像传统的造型训练一样做素描与速写,我的老师也没有对我进行很严格的造型训练,这也为我后期的画风定下基调,不会局限于所谓的传统中。

  在本科时我修的是天津美术学院的综合绘画系,从大一到大四,国油版雕全部接触后,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想做绘画。到了纽约后,相比于学院的学习,更多的还是在画廊和美术馆看到优秀的原作,受外界的视觉经验影响较多。

  Hi:所以目前看到这批作品大多是2020年以后的,也就是你在纽约毕业回国后的创作状态。

  张:对,首先是因为出生于云南,天然的自然环境为我打开了一个色彩的维度。高中及本科时的训练为我打开了技巧的熟练度,以及把所有的媒介都尝试了一遍,到了纽约之后,就对各种形式感有了全面丰富的了解,回国之后就从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论。

  Hi:目前个人创作风格化、符号化成为一种趋势,甚至有些符号会受到市场的追逐?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张:我个人不太看重风格化和符号这些东西,因为一旦考虑风格化,我做的东西可能就变具体了,符号化表象是非常麻烦的。但我的作品在底层逻辑上是统一的,在视觉上也能够串联起来。

  Hi:那你认为你的创作和展览是有隐藏的线索,有迹可循的吗?

  张:我认为我的画面的隐藏线索来自于每个人当天的状态、心情和情绪这些东西。

  谢:这次帮益诚梳理作品,会发现他的内在线索有点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WIFI信号,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够连接到他的内在精神性。

  Hi:从布面油画到布面综合创作,从相对具象到完全抽象,还有数字绘画的作品,做了这么多尝试与创作,风格如此多元,目前有找到自己的风格或者创作道路吗?

  张:目前主要是按照系列来走的,主要是对于不同的创作方式和媒介的探讨。比如这次展览是分为了四个系列,其中有三个主要的系列和一个作为小彩蛋的数字绘画。所以目前的创作道路主要还是趋向于与媒介、科技的结合,内核不变,在表现形式上会尝试更多不同的类型。

  Hi:在21年的采访中你提到期待与科技结合,从多方面的角度来探讨绘画性,目前有做这方面的尝试吗?可以分享下未来的创作计划或方向吗?

  张:首先我会继续探索下去,从精神性的层面细分出更多不同的区域进行组合式探讨,现阶段也会做一些工作,比如说在3D中做一些雕塑,并随着视觉形式的丰富做出更全面的阐释。

  关于未来的发展路径,目前做了国内的首次个展,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看下自己所探讨的东西以及作品的风格是否能够引起大众的共识与讨论,未来也期待更多合作。并且希望能够在媒介上做出更多探索与突破,不再只局限于架上绘画,也会做一些装置类的作品,在更加多元的形式道路上摸索。当然,内在精神性这方面是始终不会变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